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李中】
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由于具备集体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刚刚过去的暑假,研学游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喜爱。家长们不能在暑假当中陪伴孩子,孩子们独自在家没有伙伴,或者仅仅是“玩了一个暑假”,都有遗憾。在“双减”政策之下,研学游产品走进更多家庭,由此,也使得“双减”政策所倡导的核心思想被公众认可。研学游满足了所有条件,还让孩子们“玩而有获”。
然而,暑假刚过,对于研学游的冷思考也接踵而来。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商业行为,研学游同时又是新兴的教育方式,如何妥善处理好市场运作和育人为先的关系,兼顾各方获益,是研学之路健康发展的必然之问。
【资料图】
第一是安全问题。研学游参团的主要对象基本都是未成年人,自理能力不足,风险防控能力也弱,研学组织工作人员的配置要提高门槛,专业分工、责任清晰,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减少安全隐患。
第二是扩大宣传范围。有的研学游实际情况与宣传内容不符,行程缩水、住宿降级。比如宣传中去北大、故宫参观,实际上只是在门口拍了个照。
第三是研学机构的资质、能力与“研学”需求不配套。有的研学机构接待能力不专业,与学校教育脱钩,并不了解学生求知的需求。在某博物馆,研学团学生们排排坐,不观展不看文物,却低头玩手机。由于导师的知识讲解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多是野史八卦,而致使国家博物馆发布这样的通知——“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看来,要使研学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特色教材开发非常迫切,是“研有所获”的质量保证。
第四是研学路线设置过于集中。北京、西安、上海……一窝蜂地涌来了全国各地的研学团,热点城市、热点景区一票难求,研学效果和体验都大打折扣。如果结合学生的课程设置或结合职业规划,突出不同的主题,还有很多的线路可供开发。
第五是研学价格不透明。某些低价研学是否可以保障安全、食宿水平?一些“研学社”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无疑会造成行业内定价的混乱。
教育行业的改革正在推动研学游迅速走向火热,更多的部门和机构也正在为研学游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方面提供更多支持。比如,金融行业也可以借助研学游的形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可以通过模拟金融活动,让学生提高对金融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我国目前有近两亿中小学生,研学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研学基地、研学路线、研学老师、研学安全、研学课程等等呈现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同时行业规范发展也亟待多方发力。研学游不仅是教育行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也是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相关机构的融合推进。
有专家表示,研学游作为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以获取知识、体验生活为目的的课外、校外旅行活动,很有可能逐步作为传统学科类培训的替代品,成为教育领域的下一个发展风口。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