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油行业迎来新一轮革命
在消费者追求低脂肪负担的健康理念下,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革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成为肥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诱因之一,而食用油中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TAG)难辞其咎。
(相关资料图)
传统食用油的主要成分一般是约98%甘油三酯,以及约2%甘油二酯(DAG)和其他成分。在膳食里摄入甘油三酯,会在体内累积形成脂肪,高甘油三酯甚至与诸多慢性病有关。近期公布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无论甘油三酯水平是轻度升高还是重度升高,生活方式干预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基础。
过去数十年来,国内已经出现过许多减少食用油中甘油三酯脂肪负担的研究,或转换成甘油二酯,或提升油酸、α-亚麻酸等微量元素。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显示:
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及供需格局分析
食用油品类繁多,是国民生活的必需品,而随着大众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持续攀升,关于食用油的品质、营养价值以及质量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着消费者的理念从开始的刚需用油向健康用油开始转变,各个品牌都在为国民生活提供高品质食用植物油而努力。
长期以来,我国食用油消费以豆油、菜油等普通油品为主,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较低,相比发达国家高端食用油(橄榄油)消费一般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40%以上,而中国高端食用油消费约占食用油总消费量不足2%,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近年食用油消费数据也能印证行业逐步高端化、精细化的消费趋势。以前,受限于居民消费能力,食用动物油(以猪油为主)占市场主导,随后衍生出色拉油、调和油,到现在单个品类的食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食用植物油已取代动物油占市场主导。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0/2021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将增至4239万吨,同比增加148万吨,增幅3.63%。2021/2022年度消费将增至4315万吨,较本年度增加76万吨,增幅下降至1.78%。
在这种变化下,道道全对公司在菜籽油领域的龙头优势很有信心。道道全相关人士介绍,道道全在湖南、内蒙古、湖北等地开辟了高油酸示范区种植区,从源头开始产业升级;车间工艺采用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低温压榨加工成品。它既保证了消费者对营养与健康的追求,又满足了国人注重“色、香、味”的饮食习惯,能够成为消费者的健康新选择。
食用油消费高端化趋势冥明显
我国消费者对于食用植物油消费呈现更加多元化、品质化和健康化的需求,在刻意减少油脂摄入的同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健康油脂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一直以来,食用油在国民消费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的产销量总体在不断地增长,创造了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从消费结构来看,曾经占据主要地位的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已经在逐渐减少,更加安全、营养、健康的葵花籽油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年轻消费者成为购买主力,当前很多消费品的传统逻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从线下端转移到线上端,从低端化逐渐走向中高端。
油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区,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目前油茶产业在生态富民和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全国油茶新增种植232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2000万亩,到2025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力争达到9000万亩以上,茶油产能达到2000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大规模国土绿化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油茶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油茶产业分会副理事长熊维政表示,油茶树四季常青,花期长,具有观赏和绿化价值;油茶产业链条长,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质载体。
从保障我国粮油安全角度看,当前,我国食用油进口依赖达67%以上,2021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达3600多万吨,仅橄榄油进口就达5.22万吨。油茶树可生产健康优质的食用植物油,大力发展油茶可有效增加我国食用油产能。
《2023-2028年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对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食用油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想了解关于更多食用油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3-2028年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