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郭盛(智联招聘董事长、CEO )
60s要点速读:
1、一方面职场人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家的居住负担仍然比较沉重,智联招聘的数据表明,在职场人中,有30%的人需要用三分之一及以上的月收入支付房租,住房支出给人们造成了明显的经济压力。
2、大学生就业也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3年春节后,应届生中理工科求职者占比达到32.8%,他们的就业是相对轻松的,经管类占到46.5%,人文学科大约占17%,他们的就业则相对困难。
3、住房是职场人最大的开支。需要进一步贯彻“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践行“租售同权”理念,探索创新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服务模式,继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改善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减少居民住房开支。
正文:
2023年伊始,社会仿佛春日之野,生机蓄势,万物复苏。
现在走出去,看到的是马路上川流不息,不少同事说地铁、公交车里的人更多了,我们也能看到街边的门店大敞四开,商场恢复营业。经济环境的回暖,让促消费、稳就业双双迎来明朗预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8%,为经济恢复发展增强后劲。就业市场也明显回温,我的企业家朋友们终于不再和我讨论“裁员”的话题,而是重新聊起“如何招到合适的人才”。智联招聘数据[1]显示,春节后首周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9.1%,招聘职位数逐周上涨,以第一周招聘职位数为基数1,第四周的招聘规模指数已经达到1.28。
一切都在回归正轨,但是为了让促消费、稳就业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我们还有一些堵点需要认清、打通。
“缺钱花”“不敢花”制约消费复苏
智联招聘在2022年底进行的调研[2]显示,2022年有19%的白领薪酬原地踏步,31.8%有所降低,仅有35.3%有所加薪,这和过去几年每年都有40%以上涨薪的趋势明显不同。年初的时候,有一条热搜很触动我,重庆一家公司因为给员工每人加薪50元而道歉。同为企业管理者,我非常能理解这家老板的难处,经过三年环境冲击,不少企业确实在“加薪”这件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老板不过是35.3%中的一个。
企业难,职场人也难。一方面职场人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家的居住负担仍然比较沉重,智联招聘的数据[3]表明,在职场人中,有30%的人需要用三分之一及以上的月收入支付房租,住房支出给人们造成了明显的经济压力。最近,“提前还贷”又上了热搜,很直接地说明居民消费目前仍然处于无力状态,信心恢复需要时间。
“不敢花”主要是因为工资收入的不确定性,但也是由于目前的社保制度还不足以让人们放手消费。如今我国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制度滞后,智联招聘和北大国发院联合发布的《2022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在灵活就业比例较大的00后群体中,他们享受的年终奖、节日福利、体检等企业福利均低于整体,他们的消费欲望远远低于其他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许多人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岗位缩招、结构性错配干扰就业稳定
稳住就业就能稳住消费。中国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很多朋友很困惑。一边是在年初的新闻里看到江浙各企业都开着大巴到外地抢人。国家统计局也公布了就业指数,2022年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4],处在相对健康的区间;但另一边,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大量讨论“青年失业率走高”,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在去年7月达到19.9%[5]的年内高点,考公数据屡创新高。中国是否面临着巨大的失业压力?
我们的研究表明,失业率整体可控,但存在结构性失衡。我国就业市场目前的核心难点在于部分行业和部分岗位人才“过剩”,而这些“过剩”的人才无法流入真正渴望人才的新领域。
例如,房地产行业最近受到的冲击非常大。智联招聘对房地产行业人才分析显示,2022年初,房地产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29%[6]。相比2019年,三年来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减少约600万个岗位,岗位缩招可见一斑。但是,房地产行业的人才(包括营销,工程,设计,管理等)又无法很快被其它行业吸收。2022年,智联招聘“潜力行业调研”项目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生物工程、集成电路招聘职位增速分别高达28.2%[7]、141%[8]、29.5%[9],远高于全行业职位增速。跨行业的人才流动比想象的要难得多,慢得多。
大学生就业也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3年春节后,应届生中理工科求职者占比达到32.8%,他们的就业是相对轻松的,经管类占到46.5%,人文学科大约占17%,他们的就业则相对困难。
智联招聘在各城市的调研报告[10]还发现,城市间存在着人才分布不均问题,造成城市间供需差别拉大,一二线城市求职更难,而三四线城市招工更难。
比起整体失业率,结构性错配的问题更值得重视和解决。
消费与就业共荣共损
消费与就业共荣共损,堵点的打通需要两边同时发力。一方面减少生活压力,一方面提高就业质量。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循环。结合近年来我国促消费稳就业的经验,我建议短期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
一是贯彻租售同权,让消费能“硬气”。住房是职场人最大的开支。需要进一步贯彻“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践行“租售同权”理念,探索创新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服务模式,继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改善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减少居民住房开支。
二是充实社保基金、完善新就业形态社保制度,让消费有“底气”。可以适度增发国债,以国债补充社保基金,并划拨更多国有资产到社会保障基金中。建议出台政策明确保障灵活就业者薪酬福利的细节条款,依照学历、技能水平等建立阶梯式薪酬制度及社保补贴制度,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得到应有保障。
三是增加公共服务岗位,发展新基建,稳定就业的“底盘”。在必要时可鼓励国企、央企及事业单位合理增加岗位供给,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岗位。例如,面对中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的现实,可以在基层机构设置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服务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我们不必过于恐慌于老龄化,老龄化会创造大量的新就业。在日本,有大约10家和老龄化相关的上市公司。这些社会服务的新基建项目会催生新职位,能够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有助于短期内稳增长、稳就业。目前,已经有社会资金进入这些行业,加速这些行业的发展。
四是构建“大学生后教育体系”,弥合供需错位,倡导回乡就业。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但也是目前就业状况最不稳定的一群人。鼓励高校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发展更符合新产业结构的技能,文科可以加强商科学习,商科可以加强理工科学习。这些继续教育可以大大弥合供需的裂痕。同时,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倡导新就业理念,鼓励三四线城市出台积极的引才政策,引导毕业生回乡就业,形成更合理的人才流动秩序。三四线城市面临巨大的机会,也是人才的洼地,应该鼓励家乡就业。
2023年将是促消费、稳就业的新的窗口期,推动这两大经济发展的“变量”为“增量”,将进一步使消费与就业顺畅奔涌,掀起新的经济大潮。智联招聘将继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为促消费、稳就业持续贡献力量。
注释:
[1]来源:智联招聘《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
[2]来源:智联招聘《2022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
[3]来源:智联招聘《中国远程居家办公发展报告》
[4]来源:国家统计局
[5]来源:国家统计局
[6]来源:智联招聘《2022房地产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
[7]来源:智联招聘《高技术制造业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
[8]来源:智联招聘《生物医药/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
[9]来源:智联招聘《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
[10]来源:智联招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